|
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第 32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守护美好未来时间:2024-09-25 14:04 今天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近年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中国国家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据相关调查,我国小学生中约有10%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初中生中约有15%,高中生中约有19%。 青少年抑郁的发病率真的这么高吗?为何在生活条件改善的现在,孩子们却显得更“脆弱”?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广州几家三甲医院的心理专家,分析未成年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当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该如何应对。 □A06~A07 信息时报记者张曼整理 A06~A07 撰稿:信息时报记者张曼、见习记者刘丽英、通讯员张兰溪、张灿成、黄一欣、宋一茜 小学生嗜睡 患上“抑郁症” 12岁的童童从小就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女生,如今读小学六年级的她,最近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症状——嗜睡。上课时经常打瞌睡,叫也叫不醒,下课也不愿意和同学玩,趴在桌子上睡觉。周末睡到中午,还是感觉很累、很困。经过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睡眠门诊医生的详细检查评估,发现童童患有重度抑郁症。 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潘继阳教授表示,儿童抑郁是一种常见但常被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成人抑郁不同,儿童抑郁的前兆可能不是情绪低落、悲伤抑郁,而是焦虑、易怒,或非器质性躯体症状。家长、老师应注意孩子无端发脾气、烦躁等情绪,以及莫名其妙的身体不适。睡眠过多也是抑郁的非典型表现,多见于30岁以下人群和女性。 抑郁的症状 抑郁的症状比较复杂,常表现为对人际关系失去兴趣,社交减少,自尊心低下,严重者产生自残甚至自杀行为。还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失眠、早醒、躯体不适、饮食失调(食欲不振或暴食)、体重增加或减少等改变。 据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抑郁、自残及自杀行为、行为障碍、人格偏差、网络成瘾等。“相关研究报告中提到的青少年抑郁多是抑郁、出现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暂时无法清晰思考等,但还达不到抑郁的程度。”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精神卫生协会会长贾福军提醒,家长要学会识别孩子是否患有抑郁,发现问题要及时就医。 患有“精神疾病”,主动寻找心理医生 在公众的认知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家长或老师发现,家长带孩子到精神科门诊就诊。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大龄未成年人主动独自去医院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现象并不鲜见。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李建兵透露,“我门诊,一半未成年人有父母陪同;另一半是自己来医院。”他介绍,独自来就诊的未成年人中,以初中生居多,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左右,有的家住医院附近的学校,有的从外地来广州读书,父母不在身边,但心里不舒服,想寻求帮助。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潘继阳教授介绍,“未成年人单独来医院就诊的约占10%,大部分来自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父母太忙、家庭关系不融洽,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在外地上学,害怕家人、老师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所以单独来医院就诊。” 自我报告的症状 “这些独自来就诊的孩子,大部分没有情绪方面的主诉,很多孩子有睡眠问题,比如失眠、早醒、熬夜等;其次就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变得急躁、学习能力不足、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还有一部分孩子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被同学疏远,或者遭受言语嘲笑、校园霸凌等。”李建兵说,解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单纯用药物缓解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加强心理治疗,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压力等。 儿童可能患“心脏病”并非因为脆弱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这是不少病童家庭的困惑。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李建兵表示,心理健康涉及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从生物学角度看,精神、心理疾病有一定的遗传性,比如父母自身有失眠症,就有可能遗传给孩子,再比如近亲两三代人有精神疾病,发病率就会高于常人。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比较完备,家人朋友更愿意陪伴、交流、倾听,在幸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容易生病。 “性格内向、敏感、追求完美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患上焦虑抑郁。”李建兵解释道,对自己要求很高、经常给自己压力、敏感多疑的孩子,会比对自己要求不高、性格开朗的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更高。“很多人说,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了,是孩子本身脆弱,还是我们家长要求更高?家长一定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林永强介绍,根据临床观察,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不佳、家庭原因。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会长谢永彪认为,“人的心理问题都是与环境互动产生的,父母的要求越高,给孩子的压力自然也就越大。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天赋,以及身体和心理上的局限性,并根据孩子的特点,与环境进行相应的匹配,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找到正确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孩子开心了,家长也会安心。” 手机与青少年心理问题 青少年沉迷于手机 或者在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的痛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医院社区精神科主任周亮告诉记者,现代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类型与过去有所不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是手机和电子产品的使用。近年来,随着手机使用的大规模普及,青少年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更加突出。“与其说孩子沉迷于手机或游戏,我更倾向于相信,他们可能在虚拟世界中试图逃避现实中的一些痛苦。” 面对儿童手机沉迷问题,周亮建议“家长需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让手机成为我们的帮手,我们是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家长可以为孩子使用手机制定一些准则和原则,比如学习、睡觉时不使用手机,不把手机带进卧室;和朋友交往时不使用手机;每天在特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使用手机;使用手机时,手机内容不要涉及暴力、色情,孩子不要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周亮表示,现在很多亲子矛盾都是因为手机成瘾而引发的。家长每天追着孩子要没收手机,或者锁手机,但孩子坚决反抗。他解释道,在孩子的心目中,手机有时可能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成为他们自己的一部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手机就是他们自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很难接受这种家长管控,从而会引发很多亲子矛盾。有此类矛盾的家长希望带孩子去学习如何控制手机的使用,讨论使用手机的原则。 周亮还提醒家长,当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出现失控的现象时,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烦恼,所以需要长时间反复、频繁地使用电子产品。“比如,被同龄人孤立或攻击的孩子,需要反复、频繁地查看自己在社交软件上的聊天记录,看看同学们是否又在背后议论他。”此时,家长应该找出原因,想办法帮助孩子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困难。 父母陪孩子玩手机 或者让孩子感到孤独,甚至无法社交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仅仅是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广州医科大学医院杨婵娟表示,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父母要站在孩子年龄的角度去理解、尊重孩子,才能真正预防一些心理伤害。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一个人在玩耍,父母则一直盯着手机,对孩子说的话充耳不闻。这种陪伴其实并没有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孩子依然感到孤独。” 她告诉记者,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父母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最好的陪伴就是参与孩子的游戏,和孩子一起开心玩耍。父母的陪伴不只是陪孩子做事,更重要的是在陪伴过程中能够感知孩子的感知,知道孩子的困难在哪里,然后及时给予一些指导,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然后协助孩子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健康不是“小事” 家长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社区精神科主任周亮认为,是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我们看到一些非常令人心痛的案例,比如孩子有过一次、两次自杀企图,但家长不重视、不理解、不配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周亮说,“儿童青少年抑郁、心理痛苦、精神心理障碍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痛苦也很真实。孩子不是逃避学习、偷懒,他是真的病了,希望家长能够理解这一点。处于危机中的孩子是真的痛苦,确实有出现极端或严重后果的可能,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和正视这一点,希望他们能够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健康医疗资源的帮助。” 周亮呼吁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和爱护孩子作为完整、独立的个体;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儿童心理预防方面,杨婵娟告诉记者,户外运动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的大脑发育需要多种刺激,所以在孩子身心发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户外活动,要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刺激孩子的大脑,大脑就会得到丰富。 健康提醒 遇到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寻求帮助? 市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自己不能适应的心理问题,可以拨打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寻求帮助,电话号码为:020-12320-5。 近三年心理热线数据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