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近心理医生|2014 年我被动出柜,父母催婚,我该如何应对?时间:2024-09-22 14:04 2014年8月,我被动地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当时,我的表哥刚刚结婚。 参加完婚礼后,我和父母一起回了家。 我们随后进行了如下对话。 爸爸:我表哥结婚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了。 我:嗯,我知道。 爸爸:那你有什么打算?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我们可以接受你稍后结婚。 但至少给我们一个对象! 我:是的,是的。 爸爸:它在哪儿? 我:别担心,这是会发生的。 爸爸:每次我问你,你都这样回答。 你想让我和你妈妈等多久? 妈妈:要不我就不出去工作了,呆在你身边照顾你起居。 这些年来,我对你的了解太少,所以我常常为你感到难过。 我:不,别这么说。 爸爸:你看人家的孩子像你这么大,已经带女朋友回家好几次了。 你也可以说,高中时我们还在你的监督下,大学时你有你自己的学业。 现在研究生都毕业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这也太不合理了…… 你对女孩不感兴趣吗? 还觉得还没遇到对的人吗? 妈妈:你爸爸和我在电视上见过这样的人。 你不是,那是不可能的。 我看了看爸爸,又看了看妈妈,说道:“是的!” 我说完这句话后,父母沉默了许久。 母亲站在那里,过了许久,才缓缓说道:“还能指望什么呢?逼着他结婚,也没用。” 我曾经很想知道为什么孩子们这么久都不会坠入爱河。 我阻止自己往那个方向去想,但它却确实发生了。 爸爸:你这样感觉多久了? 我:大概从初中开始就有一种隐约的感觉。 到了高中,这几乎是肯定的。 那么,从高中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 爸爸:十几年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我:我不知道如何开始。 爸爸:你从来没爱过女孩子,也没体会过那种感觉,你怎么能证实这一点呢? 我:有些事情不需要去确认,就像左撇子会本能地用左手,而不需要移动双手。 就好比你年轻的时候,还没真正开始喜欢一个人,就知道自己以后一定会喜欢女人,对吧? 妈妈:是不是因为你小时候我们不在你身边,所以你得到的爱和关怀就比较少呢? 那么它从心理上给你带来了一些变化吗? 或者,你曾经被女孩伤害过吗? 我:这是另一个问题。 说实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确实因为缺乏爱而更渴望得到关心。 不过,我的爷爷奶奶很照顾我,我的心情也很积极。 这不是一个触发器。 爸爸:那是因为你把这件事放在心里太久了,现在才出了问题。 我:我想说,但是我不能说。 我还没想好是否要让你参与进来。 有些事,我一个人就能搞定,多一个人,不一定是多一条路,而是多一份牵挂。 你提到了心理压力。我确实经历过那个阶段。 大三最困难的时候,我甚至想过从我租的房子的屋顶上跳下去。 那时我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想到孤独、想到自我与妥协、想到家庭与社会。 我现在知道的很多慢性病:胃痉挛、慢性咽炎、口腔溃疡、失眠……都是当时最严重的。 我的母亲开始哭泣。 爸爸:那你就能改变自己,早日摆脱这种困境! 感情是可以培养的。 也许有一天,当你遇到你喜欢的女孩时,你就不会再这样想了。 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我:爸爸,如果事情真这么简单,我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过了这么多年,我没必??要站在你们面前说这些话。 你们都理解我,而且非常友善。 哪怕有那么一点点机会或者可能,我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伤害别人。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但生活可能只给你一个选择,这就叫别无选择…… 一时之间,一片寂静。 爸爸:孩子们回来还没休息呢,好累啊,我们一起睡个午觉吧。 起床后,妈妈的眼睛肿了。 我知道,这个午休时间没睡好的人,不止我一个。 那个萦绕许久的问题再次浮现:说真话真的值得吗?说真话是否太自私了? 下楼之后。 爸爸又问:你刚才只说对女孩子没有感觉,那我问你,那男孩子呢? 我犹豫了一下。 因为觉得一下子倒出来太多,他们可能接不住,所以他含糊地说道:“嗯,我隐约有种感觉,很难说。” 爸爸:那你告诉我,你心仪的对象是谁?我们认识吗? 我:你们认识。 妈妈:我猜是因为你青春期的时候跟他太亲近了,而我们又不在你身边,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吧。 爸爸:你可要好好想想,你这样做,以后我和你妈妈该怎么办。 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么多的目光和谣言。 如果你早点告诉我这个,这肯定是可以治疗的。 你不担心孩子吗。 明天我和你妈妈就带你去医院帮你解决烦恼。 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肯定有办法。 我:爸爸、妈妈,首先你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 毕竟我们之间已经相隔二十多年了,我生活的环境也不再像你想象的那样充满阻碍和仇恨。 虽然我没有统计数据,但我可以自信地说,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普遍的。 您的孩子身心健康。 我承认,这么多年没和你一起生活,我经历了一段误会。 我很久以前就已经度过了那个阶段,我非常爱你们。 我能陪你去医院并不代表我认为我有问题,也不代表我接受我可以改变。 我想给你一个缓冲期,或许你眼中的权威可以给你一个心理建设期。 第二天,我和父母来到医院,预约了心理科的专家。 排队的人还是和往常一样多。 约好之后,父母就坐在我两边,妈妈也没多说什么。 爸爸还是会时不时地问一些问题:哎,儿子,是不是因为我们当时不让你早点谈恋爱,导致你太沮丧了? 我说,如果我真的喜欢一个人,不管你怎么说我不喜欢他,我都不会隐瞒的…… 更何况那些年,山高皇帝远,你根本看不到我有没有早恋。 我爸说,真是奇怪,昨晚睡不着觉,就上百度,查了张国荣啊,毛宁啊……好像都一个样,好奇怪,人家明明很有钱啊,怎么不去治病啊? 我说,这个……你稍后也许可以问问医生就清楚了…… 在候诊室里,我们三个人注意到墙上挂着许多横幅。 爸爸说,那你看我们今天去的这个专家门诊,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拉了很多横幅,你还是好好听听医生说的话,看看有没有解决办法。 等了许久,终于里面传来了电话声。 医生问,谁会看到它? 爸爸说,那个,医生,是这样的,孩子说他好像不喜欢女孩子。 你说他从小学习成绩、人品都很优秀,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医生说,这样吧,等会儿我问谁问题,让他自己回答,好吗? 爸爸回答说:“哦,好的。” 医生问我:“小孩子,告诉我,这是你爸爸刚才说的话吗?” 我说,嗯…… 医生顿了顿,笑着问:“找到纸巾了吗?” 我愣了半天,说道:这个,还没有。 医生问,你确诊多久了? 我说,我对初中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对高中我比较确定。 医生说:噢,那还早着呢。 我爸实在不耐烦的呆不下去了,问:“医生,您看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我们家没有这种情况。 医生说,不用担心,我完全能从你的角度理解你的感受。 我想,你儿子现在的情况,很可能是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有些人意识到他们是同性恋,但他可能不知道。 有些人不会承认,但他们可能是…… 说白了,同性恋根本就不是什么病,医学讲究的是治标,没有病哪有治? 我爸说,既然这样,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改变了吗? 我们想知道原因是什么,但却无法找到答案。 医生说,你们才刚刚发现这个...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是这样,那就善待你们的孩子吧。 他肯定受了很多苦,别推开他,不然他只会更孤独。 你必须和他站在一起,想办法改变它,但最终你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第二天早上,我和父母租了一辆车去下一个城市。 看完医生后,我向医生描述了我的情况。 医生:这样的话,根据我的经验,应该是的。 我看了一眼父母的脸,原本还带着一丝希望,突然间变得阴沉起来。 爸爸: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也不知道。 妈妈:医生,你不明白。我感觉自己这几天好像死过一次。天塌下来了。 医生:我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想知道原因,我想给你一个。也许这会让你更容易平静下来。 不过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科学结论能够证明同性恋的起源。 我个人建议你这样理解: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犯了一个小错误,把一个人的身体和思想错误地搭配在一起。 性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隐秘的话题,这必然导致它的小众取向,以及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大众的排斥和压迫。 这需要心理准备。 爸爸:是啊,我们很担心他以后的路,医生,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让他结婚可行吗? 医生:很难,就算能暂时婚姻,以后的生活也会有很多不稳定因素。 但我建议找一个也是女同性恋的女孩,这样你就能接受公众,而且他们也会更加自由。 爸爸:哎,你看我们从小到大都没陪过他,多优秀的孩子啊……哎,他怎么会变成这样啊…… 医生:同性恋没有眼睛,不会关心孩子是否优秀。 据我所知,他未来的生活应该会很好。你应该选择相信他的能力,让他自己做选择,让他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离开医院后,我们到附近的山坡上散步。 我申请的年假即将结束。 我离开了父母,回去工作了。 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比如我妈就一直说,她不想带着这种心情回去工作,想要来我所在的城市照顾我的生活起居。 例如:我爸给我出了一个馊主意,找一份这个行业的服务人员试试看…… 幸好,出柜之后,我做好了迎接父母一连串电话的准备,也想好了应对策略: 第一步:明确同性恋不是疾病 我首先找到了关于这个话题的权威评论: 1973年,美国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病理性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3年将同性恋从病理化状态中去除。 2001年,中国大陆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病理性行为。 然后,我又在网易新闻上搜索到一篇报道:同性恋不是病。 上文描述的那位20多岁的年轻男子在父母的监督下被带去看心理医生的情况与我自己的非常相似。 这样,也能给父母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榕树下的分析文章:同性恋不是病。 虽然标题与上一篇文章相同,但这篇文章叙述性和议论性兼具,信息权威,分析理性。 新浪湖北版: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梳理了不同时代对同性恋的认识,展现了同性恋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趋势上表明同性恋者与其他人并无不同,指导家长如何调整、适应。 寻医问药网问答栏目问:什么是同性恋? 以下是不同医生的观点和分析,比较客观、理性。 总之,信息的渠道和来源非常丰富,只要你稍微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很有价值的信息。 这是打破父母观念的第一步。俗话说,不破坏就没有建设。 在让家长知道什么是同性恋之前,必须先让他们清楚同性恋不是什么——同性恋不是疾病、同性恋不是外来物种、同性恋不是邪教、同性恋不是荒唐淫乱。 信息甄别的标准是理性与感性并重、理性说服与感性说服并重。 这个阶段,我们要把握问题的重要性,在原则性问题上绝不妥协,但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可以稍作让步,避免直接冲突。 比如:关于你是不是同性恋的问题,你是同性恋,这不是病,也无法改变。 不过,在男朋友的问题上,建议在出柜初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透露出来,否则矛盾的焦点很可能会转移到你的另一半身上。 让你的父母接受你是一个真正的同性恋者与你有一天可能会找到一个同性恋者一起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因此,必须分清主次,否则就会难以下咽。 如果父母坚持带你去看心理医生,那就陪他们一起去,用中性的言语,让父母有机会认识你、理解你。前提是心理医生是正规医院的正规心理医生。 第二步:告诉你的父母什么是同性恋 这个阶段我先找了一道测试题给爸妈,题目是:什么是同性恋,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同性恋。 考试共计30道题,适合成绩在180分以上的考生。 答案是这样的:如果男性考生的分数超过180分,那么他是同性恋的可能性就很大。 他们富有创造力,在音乐和艺术方面有天赋。他们根据直觉和感觉做出决定,善于在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判断问题。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