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察觉抑郁症状,减少悲剧发生?时间:2024-08-14 14:07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实验学校心理老师在心理咨询室内与学生一起搭建沙盘。新华社 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在“妈妈不再给女儿抑郁,改吃维生素”话题登上热搜后,网友们不断讨论:“为什么家长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快乐?”此前,胡新宇事件就曾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抑郁,但抑郁的具体症状是什么、如何检测呢?这需要专业的鉴别,在这方面,我们普通人还缺乏认知。”北京景山学校心理老师毛敏告诉记者。 我们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听到孩子们的呼救声,减少悲剧的发生?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一起寻找答案。 理解求助信号 “抑郁”经常被提及,但公众对其表现并不熟悉 “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是很多精神科医生都重视的事情,当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不干预,其后果显然是不一样的。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各高中、大专院校要设立心理咨询(会诊)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抑郁筛查纳入学生体检范围,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抑郁”这个词经常被大家提及,但公众对抑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不够充分熟悉。 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哪些行为?一线心理教育工作者通常会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以下“信号”: 学业信号:学习成绩突然或持续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不交或迟交作业;过多占用老师的时间和注意力;作业(作文)内容异常;沉迷于网络或手机,无法学习和过正常的生活。 生理症状:外貌明显改变,如体重突然下降,衣着邋遢,缺乏个人卫生;饮食、睡眠习惯异常;容易疲劳;心不在焉;说话不清楚、无逻辑;行为怪异,脱离现实;出现幻觉或妄想。 心理迹象:经历家庭问题、人际挫折或适应困难;显露负面情绪或心理危机;对事件的反应与别人不同;哭泣过多或过度恐慌;易怒;语言暴力;异常冷漠;学生周围的团体对他或她表示关心。 安全风险信号:无端的愤怒或敌意;身体暴力;对他人的隐性或直接威胁;家庭作业或试卷表达强烈的无助、愤怒、无价值感、孤立、绝望、自残、自杀想法或行为;跟踪他人或骚扰他人。 “当然会有心理评估,但评估只是参考,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学校心理老师没有权利诊断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毛敏介绍,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出现几个时期,比如进入高等教育的时期、即将毕业的时候、考试前后、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重大人生事件的时候等。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其中专门报道了《2022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余名10至16岁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14.8%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风险,其中4.0%的人存在重度抑郁风险,10.8%的人存在轻度抑郁青少年青少年是青少年中高危人群。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觉得这些心理疾病或者抑郁焦虑离我们很远。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这些疾病,即使没有达到患病的程度,也可能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这应该引起重视,提高认识。”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治疗师刘艳茹说。 “有些孩子有自杀想法,甚至采取行动,但还是不敢向别人寻求帮助。”刘艳茹认为,“孩子不会说出来,所以我们家长、老师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关注这些孩子,看看他们是否有人表现得和别人不一样,或者和平时的性格有明显不同,问问他们是怎么回事。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对精神疾病的理解 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无需逃避看医生 “七八岁的孩子就说自己心情不好、不开心,要去看心理医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开玩笑,每天吃好喝好,看上去不像得了抑郁。”医院医生说。该科主任医师刘华清感叹,家长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随意否认,可能会不经意间忽略孩子有病痛的事实。 在日常的诊疗中,刘华清明显感觉到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前多了,他提醒家长要学习抑郁的相关知识,不是批评、责备,而是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 校园心理咨询中孩子们通常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毛敏介绍,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问题。一般来说,适应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不足以应付小学学习,医院诊断孩子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一类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自我照顾能力相对较弱。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遇到的人际沟通问题越来越多。“到了初中,是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网络使用、学业问题。到了八九年级,面临中考,学业问题更加突出。到了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业焦虑、自我认知、人际沟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影响。”毛敏补充道。 “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时,有时候会遇到阻碍。”毛敏坦言,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同学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从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家长在寻求心理治疗时,也面临很多实际困难,比如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机构或医院,以及费用、时间等问题,这也使得一些家长无法及时顺利地寻求专业帮助。 作为一名心理学老师,我平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般发育问题的心理咨询,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我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这样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尽快康复。毛敏告诉记者,得益于医教结合的联动机制,北京景山学校所在的东城区教委与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实行医教联动机制,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绿色通道。 “有些家长很难接受孩子生病,尤其是精神疾病,好像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当孩子生病时,家长们感觉深深的沮丧。”刘艳茹告诉记者,“有些人甚至对精神疾病存在歧视和污名。我们需要做一些科普,让更多人知道,即使真的得了这种病,也是可以治疗的,没必要害怕去看医生。” 读懂成长,用心观察—— 以更科学的教育理念,给孩子更多的爱与陪伴 刘华清坦言,在物质富足的今天,孩子们虽然吃喝无忧,但面临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生活环境可能比父母童年时期更复杂,家长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仍然沿袭父母的教育观,结果“问题”青少年应运而生。 唐倩云是湖南省杞阳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心理老师,学校有标准化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天至少有两名老师值班,在固定值班时间内,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或电话预约学生。 “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老师一般会以心理学课程为基础,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进行调节。少数无法解决问题的学生会预约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心,心理老师会引导学生看到问题所在,并找到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心理疾病,会及时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建议转诊到专业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但从我在其他基层学校的同事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基层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仍然有限,专职心理老师会被抽调去教语文、数学等课程;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作为父母,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父母应该对此进行反思,不应该单方面要求孩子优秀,也应该时刻给孩子传达这样的理念:不管孩子怎么样,父母都是爱他的。孩子如果遇到了困难,可以随时来找父母寻求帮助;如果父母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让孩子感觉到这个家就是避风港。”刘艳茹认为。 “家长要有积极的成长心态,家长要用更科学的育儿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陪伴和支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健康的心态不是过度保护的结果,而是在探索和尝试中磨练出来的。”毛敏认为。 (记者 金晓燕)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