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暑期学习困难门诊号源爆满,孩子成绩不好真的是病吗?时间:2024-08-06 14:05 上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谈起学习就抑郁焦虑、一上学就肚子痛……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学习困难就像一道难题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让孩子痛苦、让父母焦虑。暑假临近,不少家长趁着超长假期带着孩子就医,本市多家医院推出的学习困难门诊也迎来暑期就诊高峰。孩子学习成绩差真的是一种病吗?背后有哪些影响因素?发现孩子有学习困难该怎么办?学习困难儿童为何越来越多……带着这些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一探究竟。 现象 夏季学习困难诊所预约已满 暑假的北京,整个城市笼罩在滚滚的热浪中。和城市一样炎热的,一些学生和家长也焦急万分。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门诊外,挤满了前来看病的学生和家长。 7月24日下午,昆昆(化名)和母亲在复诊后走出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医生唐新洲的诊室。此前,昆昆母亲不时接到学校老师的“投诉电话”,反映昆昆上课坐不住,走来走去,喜欢用手捡东西,坐在窗户边上,一侧的墙壁被他撕得粉碎。孩子还总是影响别人,喜欢和别人说话,不断扰乱课堂秩序,让老师很苦恼,无法独立完成作业。 面对如此异常情况,坤坤妈妈在老师的建议下,带着孩子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做注意力测试。结果发现,坤坤的注意力非常差,是典型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导致的学习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坤坤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缓解。这次来医院复诊,孩子妈妈说,学期最后一个月,老师一次都没打过电话,作业也能独立完成。走出门诊时,两人的状态比刚来时好了很多。 来学习障碍门诊就诊的孩子中,有的孩子课堂上坐不住,互相交头接耳,小动作频频,甚至影响课堂纪律,总是被老师叫去给家长打电话;有的孩子写作业慢,完成同样多的作业要比同龄人多花几倍的时间;有的孩子一提到上学就变得急躁,甚至打人;有的孩子沉默寡言,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症状,亲子关系紧张……唐新洲说,每到暑假,科室就诊人数就爆满,总体门诊量比平时高出10%—20%。 “我们儿童精神科一共有17个医生,早上8点开始看病,中午12点下班,下午1点到4点半看病。每周二、三、五有学习困难门诊,但即使在其他时间,精神科也挤满了想就诊学习困难的儿童。虽然每天的门诊预约人数是固定的,但有些家长是从外地赶来的,难免会有一些病人当场加预约,所以我们很少能按时下班。”唐新洲说。 原因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最常见 其实,学习困难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其背后可能存在各种潜在原因。这些孩子通常表现为学业成绩与智力水平不匹配,有的在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能力方面有明显困难,有的对学习和上学不感兴趣,不愿意上学,甚至完全拒绝上学。 在临床实践中,唐新洲见过不少不同寻常的学习障碍症状:有的孩子一上学就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胃痛、血压波动等症状。还有个孩子一上学,眼前一片黑,一片白。“这种转换障碍的背后,其实是焦虑和抑郁。”孩子听到要上学,可能没法用语言表达,就通过各种身体症状表现出来。就像有些大人一想到加班就心情不好,产生“工作焦虑”一样,这种想象也可以看作是孩子的“学习焦虑”。 学习困难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一方面有相关疾病被忽视、误解、儿童精神医学领域医疗资源匮乏等严重医学问题,另一方面可能隐藏着“想儿子出人头地”、“想女儿出类拔萃”的教育焦虑。 到医院就诊时,医生会对孩子进行专业检查,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对症治疗。唐新洲说,学习困难一般由三种情况引起,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导致的学习困难、智力障碍导致的学习困难、学习环境和家庭教养问题导致的学习困难。 唐新洲从2015年开始从事儿童精神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九年来,她接触了无数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包括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抑郁、焦虑、学习困难等,其中,门诊最常见的就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 唐新洲介绍,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患者中,有30%到40%的孩子存在多动症导致的学习困难,尤其是处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很多孩子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进入小学后,身边的规矩也发生了变化,学校要求孩子要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能走动、不能交头接耳,教学方式也明显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多动症孩子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 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前来就诊的病人中,以男孩居多。唐新洲坦言,“男孩发病率确实高一些。受基因影响,男孩神经系统发育比女孩慢,自闭症等神经发育疾病在男孩中发病率高于女孩。” 学习困难可能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 除了孩子自身的生理因素,外界因素也是导致孩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因素往往与家庭息息相关。唐新洲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过度关心还是漠不关心,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所起的作用,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塑造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门诊,唐新洲见到不少教育方式“粗暴”的家长。有的孩子沉迷手机,不听管教,家长就用打骂等手段强迫孩子,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在家长的威吓下,有的孩子更容易隐藏自己的情绪,最后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对于这样的家庭,亲子关系是关键问题。对此,医生往往采取跟踪治疗,督促孩子及时回院随访,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向家长普及相关心理知识,建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处理好亲子关系,慢慢帮助孩子重建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家庭因素,部分孩子还可能因为学校环境、社交等其他因素而产生学习抵触情绪。比如,有的孩子总是被老师抓“典型”或被罚站,有的孩子被同学欺负或孤立,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敏感。一旦处理不好与周围人的关系,这些无形的压力就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 唐新洲说:“这种学习困难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比如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要对每个孩子进行案例分析,这样学校、老师、家长才能共同努力,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神话 父母希望医生帮助管教孩子 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唐新洲也发现家长对孩子学习困难存在着各种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多动、情绪化、不听话都是自己的问题。其实,此时家长已经下意识地把自己置于权威、天生正确的地位,导致他们认为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认为孩子考试考了80分,但家长却期望孩子考90分。如果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就会带孩子到诊所,试图让医生帮忙“强化”成绩。其实,孩子并没有得什么大病,只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而已。 唐医生解释道:“很多家长来到诊所,请医生帮忙管教孩子,但却忽略了孩子行为的根本原因。有些孩子并不是故意要和父母作对。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多一点耐心和关爱,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生理上的问题,还是教育方式上的问题。” 在门诊,医生面对家长的疑惑和误解,常常束手无策。虽然带孩子来看病,但有些家长潜意识里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尤其是对初中、高中阶段才出现学习障碍的孩子。“当我们告诉家长,孩子有抑郁倾向时,有些家长直接说我胡说八道,骂我‘庸医’,然后摔门而去,气冲冲地走人。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其实我很理解家长的心情”,唐新洲说,“毕竟养育一个孩子很不容易,要让家长接受孩子成绩不好可能是因为生病,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医生能做的就是诚恳的劝说,尽量让家长理解,及时配合孩子的治疗。但说实话,主动权和决定权还是在家长手里,医生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 面对这种情况,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学习困难现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有问题,及时调整心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 不过,唐新洲坦言,能来门诊就诊的家长其实都经过了“筛选”,他们接受孩子有学习困难的事实,在来医院之前就意识到孩子可能需要医生的介入。这样的家长一般更容易听取建议,依从性也更好。“更多的家长可能看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但从没想过带孩子去看医生,不知道学习困难背后的生理心理机制,以为孩子只是调皮、不爱学习,没有意识到可以寻求医疗帮助。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陷入恶性循环。这就是家长对孩子心理疾病关注度的问题,需要做更多的科普,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需要帮助的孩子。”唐新洲说。 延长 患者实际需求与医疗资源存在矛盾 北京儿童医院推出的学习障碍门诊也吸引了不少外省市家长,他们或趁暑假来京就诊,或趁暑假带孩子前来就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儿童精神疾病诊疗需求日益增长与医疗资源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 “国内有儿童精神科的医院很少,县级医院基本没有,但有些市级医院有。我们门诊接待很多外省市的学生和家长,长途跋涉就医很累,但当地医疗资源不够,家长和孩子只能来回奔波。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投入培养相关医疗人才,但与实际需求相比,确实太稀缺了。”国内专业儿童精神科医生数量非常稀缺,而且分布极其不均衡,国内优质儿童精神科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三级医院。人才的匮乏、资源的分布不均、患病儿童数量的增加,让唐新洲感到无奈。 一方面,儿童精神疾病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医疗资源有限,一些家长难免焦虑不安却又找不到专业的帮助,这也给了一些社会机构可乘之机。一些机构宣称能解决儿童学习困难、治疗儿童多动症,宣传一些“新疗法”。唐新洲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相信,建议到正规、有资质的医院就诊。关于医院资质,家长可以上国家卫健委网站查询,注意保护自己和孩子,避免上当受骗。 近年来,国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2023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印发《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等22项具体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到2025年,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达到95%,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场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例达到60%。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在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做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各部门乃至全社会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把这项工作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同时,针对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分层次、分类提供全流程心理健康服务。 主流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 目前,门诊最常见的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该如何治疗?唐新洲表示,针对这种情况,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辅助训练为主,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不同耐受程度、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但也有家长认为该药有一定的“毒性”,害怕副作用,不敢给孩子服用。唐新洲说,该药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快速改善症状。不同孩子用药周期不同,医生会科学判断用药过程。“副作用可能会有,但基本没有不可逆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就是影响孩子的食欲、睡眠。我们会观察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对药物的耐受性很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就可以继续给他用药。如果不起作用,我们就会换用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辅助训练,唐新洲表示,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数字化集中训练,通过一些小游戏反复训练孩子的大脑;二是脑电生物反馈,通过脑电帮助孩子玩一些小游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不过,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 本文由本报记者蒋若菁、实习生赵艳琪、李佳撰写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