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情感咨询|情感挽回机构乱象频发,200 万心理工作者从业需谨慎

时间:2024-07-30 14:05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200 万心理学家的指南

大家好,我是喜猫。

这两天,喜猫看到一则新闻:为了挽回前男友,南方女孩李宇在八天内与一家所谓的心理咨询公司签了三份合同,要求该公司提供情感恢复服务,共计花费4.4万元。最后男友没回来,钱也没回来,她既丢了钱,又丢了命,只得到了一个教训。(见:)

这则新闻让人愤怒和无奈的是,这已经不是情感恢复机构第一次以心理咨询的名义提供服务了。

早在2021年,微博上就出现了相关热搜:南京的张女士与丈夫发生了一些矛盾,为了解决家庭危机,她在网上寻求情感导师的帮助。该导师以心理咨询指导的名义向张女士收取了1.7万多元,随后给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建议,包括让张女士“在家假装哭”。(见:)

2021年7月,上海抓获69名所谓“情感恢复大师”。据新闻报道,该犯罪团伙打着“专业情感咨询机构”的旗号,冒充心理咨询,提供所谓的“情感恢复服务”,骗取巨额资金,涉案金额高达700多万元。(见:)

此前果壳网的一篇文章也披露,一位名叫楚楚的女孩为解决情感困境,向一家情感咨询公司寻求帮助,并签订了为期三个月、费用近万元的合同。结果,她发现公司心理咨询给她发的情感“教材”竟然是综艺节目!(见:)

如果你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上搜索,就能看到很多所谓的“情感专家”,他们打着心理咨询的幌子,声称能用心理学来帮助你修复情感、挽救婚姻。

可以说,心理咨询早已成为一个情感康复的机构。

那么,为何这类情感恢复服务如此盛行,又为何都喜欢借用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的名义呢?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01

高需求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中国城市年轻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正在变得“流动、躁动和开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不可能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世世代代生活在某个地方。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存而分散在现代化大都市,似乎更容易遇见不同身份、背景的人,有更多邂逅的机会,但也意味着更容易分离。

当年轻人不能再依赖前辈的经验作为指导时,寻找爱情就像在充满“新危险”的“未知领域”中航行。

情感心理咨询中心_心理咨询情感中心是干嘛的_心理咨询情感中心怎么收费

市面上很多情感咨询服务,往往承诺帮你快速追到偶像、挽回情感、摆脱小三,甚至“最快一天修复感情”,表面上看似提供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能直接解决问题。

渴望拥有稳定亲密关系的都市男女常常蜂拥而至。

02

门槛低,利润高

正如果壳网的文章所指出的:教你如何赢回前任的“情感大师”可能上周才刚刚开始工作。

深圳技术大学刘海平发表《流水线上的情感专家与追梦的打工者——以广州婚恋咨询公司培训为例》文章指出,情感咨询师早已是“流水线作业”,咨询师需要学会的只是在接听情感咨询电话时,快速将各类情感问题归类,用通用模板说服来访者购买服务。

纵观上述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顾问的策略往往都是一样的:

一是通过压制用户制造焦虑,如说对方“在恋爱关系中情商低”、“你在这段恋爱关系中存在很大问题”、“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失去他”等,强化用户寻求帮助的动机;

二是宣传老师们的各类资质、经验,承诺提供实用、速效的攻略,并催促用户购买服务,让用户在失去亲人的焦虑、恐慌中争相下单;

第三,收取费用后,提供各种“淡化”服务,如建议“在家装哭”,或把热门交友综艺、情感鸡汤书当教材发给用户,用大量网上能找到的“精美文案”,要求用户在朋友圈发布只有对方能看到的内容,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声称可以帮忙打电话劝说用户想挽回的人,但实际上要经过几套“流程”,通话时间可能不超过十分钟。

可想而知,这样的“服务”根本起不到任何促进情感发展或者修复情感作用,所以最后就是各种推卸责任,要么怪罪用户自身的“无能”,要么用“感情的事难以预料”等理由搪塞用户。

可见,提供此类服务、掌握此类“技能”的门槛并不高,但收费却不低,动辄上万。以上海警方2021年抓获的“情感大师”为例,其作案500余起,收费700多万元,项目收费从2880元到12800元不等。

要知道,一般的心理咨询服务费用大多在300元起,很多有经验、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收费一般在600元左右。

一万多块钱,可以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正规的心理咨询,很多新手心理咨询,一年都未必能挣这么多……

要想成为一名正式的心理咨询,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各种长短期培训、亲自体检和督导,往往还要积累数百小时的经验,才能够加入正式的心理咨询平台。但赚的钱,可能连这些门槛低、好用的情感咨询师的零头都算不上。

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各种情感咨询机构能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全国各地开花,而且越来越火爆。因为想赚快钱的人太多了。

情感心理咨询中心_心理咨询情感中心是干嘛的_心理咨询情感中心怎么收费

03

心理学概念流行,但心理学未被理解

为什么这些机构特别喜欢以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的名义提供服务呢?

我们如果看近几年的新闻就会发现,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心理学概念,比如“原生家庭”、“大五人格”等心理学术语,时不时出现在各类自媒体文章中。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大,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情绪,让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寻求心理帮助。

前不久,腾讯新闻整理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在近年来纸质书销量持续下滑的同时,心理学类图书销量不降反升,长期占据图书销量榜单。如去年的《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年销量就高达惊人的200万册。

另一方面,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认识缺乏专业视角的指导,经常似是而非,导致很多误解。

有些人把心理学看作一门特殊的“读心术”学科,因此才有那个笑话——人们看到有人学心理学,总想问他: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有人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可以“操控人心”的学科,心理咨询则被自然地理解为可以帮助来访者操控他人情感和心理的职业。正因如此,许多家长会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让孩子爱上学习,而更多的年轻人则相信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他人的情感:让不爱自己的人爱上自己,让已经爱上别人的人回心转意。

很多情感咨询机构之所以总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心理咨询机构,就是利用了大众对心理学感兴趣,但对心理咨询了解不多的特点,以心理学/心理咨询为噱头吸引大众,利用大众的不了解,做出各种承诺,推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建议和操作。

05

心理行业不成熟且不受监管

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心理行业在中国一直是所谓的朝阳行业,既不成熟,也不规范。

不成熟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心理咨询人才。

尽管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但2018年我国约有120万名持证心理咨询,其中专职或兼职从事心理咨询的仅有3至4万人,心理咨询缺口高达130万人。

这就导致心理咨询一直都是一个小众行业,人们往往很难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所以这些强烈的需求自然会转移到其他方向。

很多情感咨询机构看到了心理咨询服务的巨大缺口,于是打着心理咨询的旗号来到这里“填补空白”。

心理咨询情感中心怎么收费_情感心理咨询中心_心理咨询情感中心是干嘛的

不规范现象主要体现在心理行业法律法规的缺失。

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关于心理咨询行业的规定非常少,缺乏实际意义,也没有明确的专门管理部门对心理行业进行监管,更多的是依靠行业自律。

如此一来,心理行业特别是心理咨询行业基本就成了“无人区”,给了各类不法之徒可钻空子的空间。

除了这类欺骗顾客投入大量金钱的情感咨询机构外,近年来,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心灵课程”也借用心理学的名义对学员进行精神PUA,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情况。

例如,2018年,深圳中鼎公司被曝以“教练技术”为幌子,对学员进行“觉醒-改造-启发”三阶段改造,同时对学员进行精神控制,不断引诱、强迫学员发展下线。

喜猫之前也分享过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近年来,打着“青少年领导力班”、“觉醒人才领导力训练营”等旗号的所谓“心理培训班”大量出现,践踏青少年心理健康。(见:)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心理行业还不够成熟和规范。

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心理行业需要发展得更加成熟,有更多专业的心理人才来填补市场的空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否则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必然会漂移到你我不愿看到的地方。

另一方面,当然也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规范和行业监管,彻底填补行业内的法律真空和监管空白,建立扎实的准入门槛,真正把那些明显与心理学/心理咨询无关,却挂着相关名字的机构拒之门外。

心理学家,看看心脏清单

投融资/政策法规/热点事件/行业会议

新邦后台回复【独家】,即可下载新邦独家发布的全部报道,打包一起播,千万不要错过哦~

扫描二维码加入行业交流群,与心理学同仁交流

非专业人士请勿添加

申请加入心理学行业交流群

请注意:加入群组

\ 心理学圈热门文章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