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成都的心理科医院|渡仁心理:西安地铁女子晕倒后问美颜,自恋式传播成普遍现象

时间:2024-07-24 14:03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都仁心理,成都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前几天,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西安一女子因低血糖加经期不适,在地铁站突然晕倒,经期被抢救醒过来后,看到有人在拍视频,第一句话就是问“你加了美颜滤镜吗?”

嗯,非常好。你对自己的关注值得满分。你的外表永远不会输!

网络时代,高度注重自我的个人主义文化成为自恋的突出特征。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晒美照、晒精致生活、晒感情、晒成功,这种对自我的关注和个人形象的建构,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人自恋倾向的具体表现。

在这则让人捧腹大笑的新闻里,我们还能发现,自恋型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自恋传播主要是指互联网领域的一种自恋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高度自我中心的、高度表现性的群体心理状态。

在自我形象建构中,自身的社会形象是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塑造的。

目的是在虚拟平台上获得价值感和自我认同。

在我们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网络打交道的今天,这种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是什么样的?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且不说别人怎么看你,你真的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吗?

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 Epley (2008) 进行了一项关于自我认知的研究。

尼古拉准备了一系列照片,其中包括一些经过处理的照片,使其或多或少变得美观,然后他要求拍摄对象从一组他们自己的照片中辨别出哪一张是原始版本。

成都心理咨询机构排名榜_成都心理咨询机构_成都心理咨询机构前十名

实验中,受试者没有经过过多思考,就快速选择了一张假的美化图像。

事实上,很多人都这样做,并且他们真诚地相信这就是他们自己。

在如今信息丰富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在社交软件上看到别人的“美好”生活,不管是否真实,我们都会不经意地陷入羡慕和比较之中。

当对“美”的认知止步于外表的光彩时,人们很容易通过精心的美化来打造自身的精致。

但是,如果失去了自身认知的客观性,并且耗费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精力去维持,必然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那么社交网络上这种自恋式传播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1. 构建理想的自我形象

你编辑朋友圈一条帖子要花多长时间?

很多时候,你想要发布的照片??都会是经过修饰的,你想要发布的短信也会是经过精心制作的。

向他人展示理想的一面,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赞扬、羡慕或钦佩。

选择性呈现是指个体有意识地过滤掉一些信息,有选择地呈现自己积极、美好的一面,有意识地回避或弱化自己消极、不好的一面。

这种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印象管理,其实就是塑造理想自我的过程。

突然想到2018年娱乐圈形象崩塌的一个人~~~

2. 寻求身份认同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身份的概念,身份是社会个体在心理上获得的一种归属感的具体表现。

在社交网络上展现理想自我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重塑自我的过程,也是完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例如,想要参加博士考试的研究生经常转发学术信息,并上传自己与业界领袖的合影。

成都心理咨询机构_成都心理咨询机构前十名_成都心理咨询机构排名榜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但出于自我认同的分享却能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同时他人的点赞和评论也能让个体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社会学家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认为,“他人认可”是他人的评价与认知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认知的影响,他人的态度评价是映照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通过这面镜子认识自己。

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会根据他人的态度(点赞、评论、互动转发)来评价自己,并不断进行调整。

嗯…如果微博的点赞数没有超过一定数量,我就想删掉它…如果没有人点赞、没有人评论,朋友圈还有什么意义…

3.获得自我存在感

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存在感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认识。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存在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互动、分享。

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可以获得通过自我展示、自我欣赏而展现自己存在的心理满足,而且这种满足感会随着点赞和评论数量的增加而增强。

正是这种满足倾向使得个体更多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精力,需要注意的是,发布信息并不会带来更大的存在感,外界对信息的反应才是存在感的来源。

俗话说“凡事都要适度”,那么过度的自恋沟通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1. 引起个人焦虑

过度追求自我存在和自我认同的需要,会使个体产生朋友圈情结,过分依赖朋友圈来实现自我存在和自我认同,这种做法会导致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自信,对别人的评价过于敏感。

一旦在社交网络上留下形象,现实中就会缺乏安全感,身份焦虑会增加。

2. 培养虚荣心

适度的自恋沟通可以建构理想自我,给予个体积极的心理暗示,但如果过于频繁,则会导致虚荣心的产生。

因为社交网络的便捷,可以很轻松地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定位等方式设定自己的期望和想要表达的虚拟形象。

如果是因为虚荣心导致的,那么不但脱离实际,也辜负不了自己所树立的形象,长此以往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影响别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

成都心理咨询机构_成都心理咨询机构排名榜_成都心理咨询机构前十名

3.影响判断力

也许有人会感叹,这个人本人和他发在朋友圈的照片,完全是两个人啊!

当个体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自恋交流,且其线上形象与线下自我形象不符时,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造成现实与虚拟社区之间的认知偏差。

克里斯托弗·拉什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病理形式,这些病理形式以夸张的方式表达了它的内在结构。”

这个“滤镜”这么美,为什么要放弃呢?宝贝,这不是重点。拥有更好的自我形象并希望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并没有错。

但如果你快要忘记自己真正的样子,请停下来,花点时间对着镜子和自己对话。

这个时代,有的人狂妄自大超出自己的范围,有的人安居乐业追求更好的自我,也有的人自嘲有些人表面光鲜亮丽,其实袜子已经滑到脚底了。

我们看到背后的运作机制,才能察觉适当的界限,看清行为的原因和后果,同时也能更自由、更舒服地过上更自由的生活。

如果您付出了很多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并感到不知所措,请休息一下,看看是什么驱动了您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一面,只有将它们融为一体,才能像多面钻石一样闪耀。

Epley, N., & , E. (2008). , on the Wall: 自. AND .1, 1159-1170。

郭熙超. (2016). 传播心理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自拍行为研究. 理论研究。

李艳玲. (2018). 微信朋友圈自恋现象的传播心理研究. 出版视角. 320(7), 83-85。

石方圆. (2017).朋友圈的现实:从心理学视角解析朋友圈发布者对信息的过滤. 新媒体研究。

排版: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